zishidoctr.com
  • 首頁
  • 診所介紹
  • 醫師介紹
  • 醫師寄語
  • 活動摘要
  • 真實見證
  • 文章內容
  • 醫師驗案
  • 更多
    • 首頁
    • 診所介紹
    • 醫師介紹
    • 醫師寄語
    • 活動摘要
    • 真實見證
    • 文章內容
    • 醫師驗案
zishidoctr.com
  • 首頁
  • 診所介紹
  • 醫師介紹
  • 醫師寄語
  • 活動摘要
  • 真實見證
  • 文章內容
  • 醫師驗案

從中醫角度思考168斷食法

近年來,168 斷食法憑藉現代研究中“改善代謝”,“調節血脂” 等結論,在社交媒體與名人效應的推動下,成為風靡全球的減重良方。該方法要求將每日進食時間壓縮至 8 小時,其餘 16 小時禁食,被廣泛視為健康飲食模式。然而,長期踐行 168 斷食法仍存在諸多疑點。


現代研究雖指出 168 斷食法或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但同時有論文揭示,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尤其對患有消化道疾病者,更易導致症狀加劇。筆者認為,168 斷食法看似為腸胃爭取了 16 小時“休息期”,實則暗藏損傷脾胃的風險。


根據《傷寒論》中“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、胃中乾、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”的記載,深刻體現了中醫對脾胃功能的細緻呵護。大病初癒之時,脾胃處於虛弱狀態,此時過量飲水或進食,都會加重脾胃負擔。這就好比我們不能將一週的飯量在一天內吃完,然後讓腸胃在接下來六天高強度消化殘留食物一樣,168 斷食法將一日所需熱量集中於 8 小時內攝入,本質上也是在強迫脾胃在短時間內完成超負荷工作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”,即便其餘 16 小時禁食,也難以彌補短時暴食對脾胃造成的損傷。


《傷寒論》更進一步指出:“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差,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;損穀則愈。”此段原文強調,脾胃功能的恢復是消化飲食的關鍵,強迫進食不合適的份量,反而會令身體出現其他症狀不適。中醫認為,“消穀”能力取決於胃氣的受納與脾的運化功能協同作用。胃主受納,負責接收和容納食物;脾主運化,將食物轉化為水穀精微並輸布至全身。而 168 斷食法將進食時間高度集中,胃在短時間內需容納相對過多食物,超出其受納能力;脾則來不及充分運化,導致水穀精微無法正常代謝,最終引發氣血滯行、濕濁內生等問題。


筆者認為,從中醫養生觀點出發,健康飲食的核心在於契合脾胃的承載能力,並講求飲食的質量與搭配。飲食調攝應以脾胃功能為基礎,遵循「適量受納、有序運化」的原則 —— 既需根據個體脾胃狀態控制進食量,避免超負荷攝入;亦應注重膳食的營養均衡與多樣性,確保水穀精微能被有效轉化與輸布。此種飲食之道,強調順應脾胃「受納 — 運化 — 傳化」的自然節律,而非單純依賴時間限制的飲食模式。唯有讓脾胃功能處於和諧有常的狀態,並長期維護飲食的質與量平衡,方能實現對身體的長期養生調護,奠定健康體質的根基。

返回上頁

Copyright © 2025   子時良醫中醫診所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

Powered by GoDaddy

此網站使用 cookie。

我們會使用 cookie 分析網站流量,並為您最佳化網站的使用體驗。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,即表示您的資料會和其他使用者的資料進行整合。

接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