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簡介:
- 23歲女性,舞蹈導師,主訴「反覆左側頭痛多年,加重2星期」。
病史:
- 患者自訴反覆頭痛多年,發作無明顯誘因,詢問下得知近日因用陌生枕頭後症情似有加劇。
頸椎觸診顯示:
- C3 椎體向左旋轉移位,其棘突旁可捫及邊界清晰、質韌有彈性之炎性結節,壓痛顯著
- 同節段橫突處觸及邊界模糊之壓痛性結塊,局部有炎性反應。
- 頭部檢查見太陽穴上方少陽經循行部位,可及明顯條索狀結塊,按之痛甚,與健側對比無異常體征。
診斷:
治療:
- 針灸療法:取 0.25×40mm 毫針,直刺頸椎壓痛處(棘突旁及橫突部位),施以提插捻轉手法,行中等強度刺激,以得氣為度。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反應,至局部痛覺減輕或針下緊滯感緩解後起針。
- 刺血療法:選用 1 號圓刃針,於太陽穴上方少陽經循行部位之條索狀結節處,常規消毒後,先直刺進針至病結深層,隨即轉為平刺,向四周疏離鬆解粘連之硬結。出針後以雙手擠壓局部,促使惡血排出,直至滲出血液由暗紅轉為淡紅色,以消毒乾棉球按壓止血。
療效:
- 治療操作後,患者即刻主訴頭痛顯著緩解,採用數字評分法(NRS)評估,疼痛程度由治療前 10 分(重度疼痛)驟降至治療後 3 分(輕度疼痛),緩解幅度達 70%。
- 觸診結節處腫勢明顯減退,體積縮小約 1/3 至 1/2。
預後調攝:
- 囑患者須防風寒侵襲,針刺部位殘留之酸楚感乃經氣調和過程中正常反應。若局部不適感超過耐受程度,可予 40-45℃熱敷袋持續熱敷患處 15-20 分鐘,以溫經散滯、緩解不適。
按:
本案以經筋觸診為要,頸椎局部結節特徵差異提示病性有別 —— 棘突旁結節邊界清、彈性顯,多屬經氣阻滯初期之筋結;橫突處結塊邊界模糊,應慮氣滯兼夾痰濕瘀阻之候。少陽經循行部位條索狀硬結壓痛,與足少陽膽經經氣不暢密切相關。結合誘因分析,乃外觸枕具失宜,致局部經筋受遏,氣血痹阻,不通則痛。雖本次療效顯著,然筋結之病非一朝可痊,痰瘀互結之勢亦難速效盡除。患者需遵醫囑定期施治,通過持續疏經散結、調暢氣血,促使病變組織逐步恢復至正常生理結構,方能鞏固療效、防止復發,收長遠治療之功。